当位于龙华的深圳美术馆新馆开始试运行,人们才恍然意识到,位于东湖公园一角的深圳美术馆今后将要带上一个“老馆”的后缀。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在市场观念、文化观念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起引领作用,而透过当初的深圳美术馆,透过早期的深圳书展看,种种破冰之举已经开始了。
当位于龙华的深圳美术馆新馆和深圳图书馆北馆悄然开始试运行的时候,人们仿佛才意识到深圳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文化世代。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已经登场了,而那个静静地躺在东湖公园一角的深圳美术馆已然成了“老馆”,并突然就有些怀旧的意味了。而深圳图书馆从当初的老馆,到中心图书馆,再到北馆,已然是三个轮回了。故事得一个一个地讲,今天就说说深圳美术馆老馆。现在讲深圳文化发展,都会讲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大文化设施建设,像深圳博物馆、深圳图书馆、深圳科学馆等,而正是这八大文化设施,使深圳作为新兴的现代城市,才形成了自己文化设施的框架体系,深圳也算是有了真正的现代城市意义上的文化存在。而在八大文化设施之前,深圳有没有较大规模的文化设施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个是建于1958年的深圳戏院,另一个就是建于1976年的深圳美术馆。深圳戏院在1994年重建,而深圳美术馆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新馆。深圳美术馆当初并不叫深圳美术馆,而叫深圳展览馆,只是到1987年才更名为深圳美术馆。而深圳展览馆1976年建成时,全名也不叫深圳展览馆,而是叫宝安县社会主义教育展览馆,深圳展览馆是简称。而这个展览馆也是旧址,当初是深圳水库的劳动大学,在一场台风之后变成断壁颓垣,后来在此基础上重建,才成了深圳展览馆。深圳展览馆和深圳水库是邻居,一个属深圳管,一个属省里管,即省属的东深供水公司。因为所属不同,两家走动其实也不多,但彼此之间确实有个因果在,有了深圳水库。有了东深供水,香港才算真正解决了水荒问题。水暖香港,香港对深圳、对广东、对内地在心理上有很深的感念,当年许多香港人来深圳就是想看一眼深圳水库,看一眼这个凿山引水而来的水源。当时香港和内地之间还没放开个人旅游,很多香港人常常搭乘大巴集体前来参观,并在水库大坝上留影,而深圳展览馆就坐落在这个坝体上。正如深圳戏院是出于香港和内地同胞交流而建的设施,有统战和外宣的意义,深圳展览馆的建设也不例外,就是要让香港同胞在参观深圳水库后,通过展览了解当年宝安县乃至广东省的发展情况。随着改革开放和特区事业的发展,深圳展览馆的政治属性逐步淡化,而文化属性却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美术领域,深圳展览馆逐步成为香港与内地美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美术品交易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曾经在政治运动中受到迫害和冲击的著名书画家重操画笔,推出诸多精品佳作。而这些书画家在香港、海外又久负盛名,其作品自然成为被追捧、收藏的对象,深圳美术馆就此建立起了桥梁。它的发展有两点特别令人难以忘记,其一,这是一个比深圳这座城市还要年长的美术馆,它在没有任何藏品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起来。美术馆在国外又称艺术博物馆,是以一定艺术品收藏为基础的。而深圳美术馆可以说是从零收藏起步,边办展览边收藏,一步步积累家底。深圳美术馆收藏的价值,据说已经是深圳美术馆这座建筑价值的三倍多了;二,深圳美术馆真正是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后大批的中国艺术家作品被推向海外,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美术的实力及巨大影响力。而不少画作进入海外,逐步占据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甚至成为当年创汇的重要手段。▲东湖之畔的深圳美术馆老馆。
讲早期深圳美术馆的发展,必须得提到两个人,即雷子源和邵宇。当年深圳展览馆建成,正值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雷子源按照当时组织上的说法,要化悲痛为力量,将深圳展览馆办好。于是,雷子源白手起家,开始谋划策展事宜。第一个展览就是“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邀请一批广东书画家在深圳展览馆开展。这次展览影响广泛,特别是影响到一个重量级人物,即资深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邵宇。他很感振奋,并反复提醒雷子源,要与北京联系,要吸引国内更多重磅画家,于是邵宇与雷子源携手,这就有了1977年深圳美术馆的“北京荣宝斋木板水印暨书画原作展”。深圳美术馆至今还收藏一幅速写,即出自邵宇之手,画的就是深圳展览馆的外景。有评论指出,该速写“线条流畅,外形准确”,“山、水、树则用大面积色彩表现,云淡风轻,碧波荡漾,远山苍翠,近树葱茏”,体现的是作者深厚的功力,还有对深圳美术馆的深厚情感。有邵宇的力荐,有雷子源的热情邀约,这次展览非常成功。老一辈画家像李苦禅、蒋兆和、朱屺瞻、程十发、吴冠中、唐云、赖少其等都亲临展馆。这次展览也成就了深圳美术馆的第一批藏品,而今天的深圳美术馆能有丰富的高水平的馆藏,也得益于这批名家的支持。从荣宝斋的展览之后,深圳美术馆像开了挂,一批高质量展览陆续拉开帷幕。转过头的1978年,由宋文治推荐,“江苏省、上海市美术作品联展”开展,一批来自江南的画家正式登场,不仅展览成功,而且像宋文治等一批画家就此落足深圳,开启了与深圳一生的情缘。而一些更高水平的个展也反响热烈,像吴冠中作品展、蒋兆和画展、邵宇画展、朱屺瞻画展等陆续开展,就是国家级的美术馆能陆续有如此高段位的画家参与办展,恐怕也并不多见。而到了1985年,由深圳美术馆牵头举办的深圳美术节,吴冠中、关山月、石虎、王子武、李世南等32位著名书画家参与,可谓名家云集,佳作迭出。不仅有展览,还有写生、现场创作、美术研讨等,深圳美术节变成了一场美术界的盛会。而再要说到的就是深圳美术馆建馆40周年之际,即2016年举办的“登高望远——纪念深圳美术馆建馆40周年百位中国画名家特展”,饶宗颐、王子武、李世南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都参与了展览,尤其是饶宗颐先生还亲笔题写“登高望远”的画展名称。难得的是一批与深圳美术馆有过交集的书画名家都接受了采访,表达了对中国画的理解和期待,也表达了对深圳美术馆眷恋的情怀。有了这些名家的加持,有了深圳美术馆与这些名家感情的维系,深圳美术馆办展览搞活动才可能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像40周年展,中国美术馆三位馆长冯远、范迪安、吴为山,中国美协两任主席靳尚谊、刘大为都接受采访,为深圳美术馆叫个好,这种情况都太难得了。▲1976年12月26日,深圳展览馆举办首个美术馆作品展——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这是深圳首次举办大型美术展览活动。
▲1977年“北京荣宝斋木板水印书画展”。
▲1981年7月11日,深圳经济特区首家深港合作开办的文化企业——深圳博雅画廊开业剪彩。
▲外宾在博雅画廊选购艺术品。
讲名家对深圳美术馆的支持,特别要讲到几个故事。首先从馆名讲起,深圳美术馆一开始叫深圳展览馆,而题写这个名字的是郭沫若。当年雷子源认识了邵宇之后,就特别想委托邵宇请名家为深圳展览馆题名,想来想去就想到了郭老。邵宇真的答应了,并找到郭老,郭老欣然同意,并在题写之后亲自寄到了深圳。而到1987年,深圳展览馆改名为深圳美术馆,又是请李可染题的字,当时是经过李行简、李宝林两位书画家的引荐。他们都是李可染先生的弟子,于是李可染也欣然手书。当然,当年荣宝斋的展览中,李可染先生的作品也成为其中的佳作。讲深圳美术馆与美术大家的交往,现任馆长张燕方总要谈到一个人,那就是范曾。深圳美术馆有一幅六尺整纸的画作《老子出关》,就是范老的佳作,这是深圳美术馆40周年之际收到的第一幅捐赠作品,可见范老和深圳美术馆的感情。当时张燕方亲自去北京大学朗润园中国画法研究院拜见范曾,并对范曾进行访谈。范老见到张燕方馆长非常高兴,对深圳美术馆40周年展览活动非常支持,当场赠画。其实早在1996年,范曾就向深圳美术馆捐赠过两幅作品,而在1986年,深圳美术馆十周年,范曾题字“博文 敏求 格物 致知”,对深圳美术馆寄托了巨大的期望。而在1996年,范曾专门在深圳美术馆办画展,当时十元一张门票,观众如云,连大门都要被挤破了。不仅范曾,他的儿子范一夫举行山水画系列巡展,首站就设在深圳,足见父子两代书画家与深圳美术馆的情义。其实类似于两代人交情的,还有像李苦禅、李燕父子,当年的荣宝斋展览就是由李燕主持,而李苦禅就是其中著名的大家,而且父子俩在深圳美术馆还举行了联合画展。至于讲到当年推荐办“江苏省、上海市美术作品联展”的宋文治,更是与深圳美术馆有深厚的情缘,他的儿子宋玉明作为人才直接被引入深圳,后来还担任了深圳美术馆的馆长。还要说到的就是我们隔壁香港的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饶宗颐。他特别钟情于深圳美术馆,早在2009年,饶宗颐就在深圳美术馆举办“我与敦煌——饶宗颐敦煌学艺展”,而2016年深圳美术馆40周年举办的特展,就是饶宗颐题写名称,并且还撰写了《至勤禅师偈无言联》“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同时展出了他的绘画作品《珠笔荷兰》。饶老斯人已逝,但他的作品已成为深圳美术馆永久的收藏了。饶老与深圳美术馆的情谊,也见证了深港两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联系。▲1980年吴冠中先生在深圳展览馆前写生。
▲1978年吴作人、萧淑芳在深圳展览馆作画。
▲1980年10-11月深圳展览馆售画清单。
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成立的第一家深港合资的文化企业叫博雅,早期来深圳的人会到博雅去买文具、文房四宝,还有艺术类图书等,但很多人恐怕没有想到,深圳博雅艺术公司的前身是博雅画廊,而博雅画廊就是由深圳展览馆与香港博雅艺术公司联合成立的,后来又接纳了深圳市文化服务公司,联合组建了博雅艺术公司。成立博雅画廊的提议是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兼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吴南生(当时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称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编者注),可见画廊成立的规格之高、力度之大,雷子源是展览馆的馆长,后来转至博雅画廊做董事长,全力推动博雅业务的拓展。博雅画廊成立的目的是以文养文,这在当时是一条文化单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重要路径。因为当时财政比较紧张,文化发展又急需经费,于是政府鼓励相关文化单位努力创收,以解决经费和收入不足的问题。而博雅画廊作为以文补文的企业,成立伊始确实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到1984年,画廊开业三年时间已全部收回投资,并组建博雅艺术公司,将业务作了更大的拓展。其经营范围包括工艺美术服务、传统工艺品、文物进口、图书、文化用品,但始终离不开老本行,经营中国现代书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书画市场还刚刚起步,与海外差距较大,这其中巨大的差价使美术品出口成为重要的业务。特别想讲到当时深圳展览馆的经销部,这是最早开始书画经营的。查看当年深圳展览馆的国画清单,连齐白石作品也就1200-1500元,而李苦禅的1200元,黄胄的2500元,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而吴冠中的三幅作品连5000元都不到,作品价格都低得不能再低。更有意思的是,深圳美术馆收藏的吴冠中水墨作品《夜重庆》,当时美术馆才240元就购得了。与现在书画市场比,可谓天壤之别。而博雅画廊、博雅艺术公司就是在此基础上打开书画市场的空间,特别是进一步打开了面向海外的大门,如1984年春节和纽约东方画廊联合举办“中国书画大展”,以及1985年博雅与荣宝斋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中国书画展览”,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果。今天全国书画市场的方兴未艾,与深圳美术馆、博雅公司当初的培育,与打通海内外市场也密不可分。▲1983年4月的深圳书市由深圳博雅画廊与香港中华书局联合举办。记得早些年,香港有香港书展,上海有上海书展,唯独深圳没有深圳书展。虽然深圳是两次举办过全国书博会的城市,但此前尚未举办过自己的书展。终于在2019年7月,在南国书香节期间,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了首届深圳书展。但如果真要讲“首届”的话,恐怕还得往回溯,那就是1983年4月的深圳书市。这次深圳书市的举办,并不是由传统的新华书店运作,而是由深圳博雅画廊与香港中华书局联合举办,地点也不是在传统书店,而是在深圳展览馆,也就是后来的深圳美术馆。那次书市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大量选取海外版图书1万种;第二,全国公共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是主要的服务对象;第三,市场效果好,销书十多万册,总金额170万元。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常常被视为文化沙漠,而恰恰是这个被视为文化沙漠的经济特区,却开创了向全国供应图书的先河。博雅画廊的贡献不仅是美术意义上的,也是图书意义上的。到了1984年,博雅画廊又与香港中华书局、日本东方书店举办第二届深圳书市,而第二届书市则是在美术与图书的结合部位大放光彩。这就是,海外版艺术类图书令全国图书行业,特别是美术出版界大饱眼福,5000多种图书广泛受到欢迎。而有意思的是,首届和二届深圳书市都碰到了问题。首届书市结束后,广西柳州传来消息说,书摊充斥“港台神怪凶杀小说”,认为这些港台图书是通过深圳书市购进的,要求进行处理。而深圳方面回应:一、深圳书市有武侠小说,但都是经过审书小组赴港审查的,且是从梁羽生和金庸为主的小说中选取的,质量要好过那些内容荒诞的武侠小说;二、书市是针对图书馆等公家机构,不接受个人订购,有些武侠图书是以不当的方式流入社会的。好在此后并没有更多深究。而第二届深圳书市期间,有不少画册被海关扣留。理由是,一些有裸体素描的美术书涉嫌黄色书刊,必须没收。而当年主持书展的雷子源解释说,人体素描是画人体,是绘画必要的功课,当年刘海粟画人体也进行过抗争,并取得突破。宣传部门对此都进行过审查,但整个社会似乎并未形成有效的共识。当年媒体记者报道这一事件时认为,这场画册风波实际上是一场观念风波,要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时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在市场观念、文化观念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起引领作用,而透过当初的深圳美术馆,透过早期的深圳书展看,这种破冰之举就已经开始了。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文 | 尹昌龙
制图 | 胡椒枪
编辑 | 叶辉 刘珂